耿自成是郑州大学62届学生,想和校友联系
  • 浏览:3568 评论:28 人

  • 啊!68年毕业分配那应该是68届的吧? 我是69年毕业外文系的.中文系我也认识一些同学,因为我们毕业时,要接受工农兵的"再教育".分散了.互相不知道下落.
    郑大40年校庆时,我回校,见了外文系的一些老同学,那个高兴呀!不知道今年有没有50年校庆.如果有,一定回去.
    我打字速度也很慢.希望和学兄聊聊,指头不听话.唉!




    啊!68年毕业分配那应该是68届的吧? 我是69年毕业外文系的.中文系我也认识一些同学,因为我们毕业时,要接受工农兵的"再教育".分散了.互相不知道下落.
    郑大40年校庆时,我回校,见了外文系的一些老同学,那个高兴呀!不知道今年有没有50年校庆.如果有,一定回去.
    我打字速度也很慢.希望和学兄聊聊,指头不听话.唉!




    我是01级的,刚参加工作!欢迎老师兄们回来!我们这个大家庭很多人,分散在祖国各地,但是我们都从郑大(或者工大,或者河医)走出!很开心相遇两位老师兄!我在广东??




    我知道了.楼主是62年入学,本该66年毕业,因"文革"推迟到了68年.我是65年入学.外文系的.也快退休了.昨天晚上看到这个帖很高兴,才开始学发帖(应该叫回帖),技术不过关,把5楼6楼都占住了.




    师兄师弟,大家好,8楼说得对.现在,我把在郑大经历的一些难忘的事儿,说一说,与大家共享.同时,也希望大家都说一说,对自己来说,是一种对往昔的缅怀,对师弟师妹们来说也会引发一些启迪和思考.
    大概是1964年初,豫剧<<朝阳沟>>在河南和全国很火.作为中文系的学生,都想了解其中的奥秘.当时,中文系教授顾牧丁看出了大家的心思,就请来了<<朝阳沟>>的编剧杨兰春讲该剧的创作经过.没想到,杨兰春没上过几天学,基本上是个文盲,他说,在写剧本的时候,有好多字不会写,只好划符号代替.他还拿着剧本请顾教授修改.因为顾教授曾是他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时的老师.顾教授抗战时在重庆就是著名诗人,解放后曾任南开,中央戏院的教授,后来调入郑大.长期以来,由于受胡风的牵连,得不到中用.有谁能想到,顾教授在<<朝阳沟>>创作中所起的作用呢? 
    谈到<<朝阳沟>>创作的初衷,杨谈到,大概是1958年,河南人民剧院门前有一位卖茶的老太太,有一天她见到杨兰春,就说:"老杨,俺闺女中学毕业,在家闲着,能到你这学唱戏么?"杨说,可以呀,不过得让你闺女到院里让大家看一看,然后才能定.几天之后,老太太真的把闺女领来了.老杨和豫剧院的内行们看了以后,都说这闺女不是演戏的料.于是老杨一口会绝了卖茶老太的要求.有谁知,这位老太可不是个省油的灯.从此以后,每次见到老杨,总是指桑骂槐,恶语向加,一副市井泼妇相.把老杨气得够呛. 
    一天,老杨正在办公室,忽然听到外面敲锣打鼓,热闹异常.于是他就跑到大街上观看.原来是郑州市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游行队伍.蓦地,老杨的创作灵感来了,再加上他在登封曹村的生活积累,上级领导的号召,<<朝阳沟>>很快创作出来了.并且一炮打响.该剧中的银环娘的形象,包括她的举止,装束都是以卖茶老太为模特的.该剧在河南人民剧院一上演,老太太就不再"嚣张"了.该剧给老杨报了"一箭之仇".
    该剧拍成电影后,在全国更是火上加火.电影首映好像是64年春节.记得,大年
    初一我和王鸿玉{曾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,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,著名书画家},董应周{曾任中州古籍出版社总编辑,河南省易经研究会会长}两位同学吃了我们自己包的水饺之后,来到电影院.当看完<<朝阳沟>>之后,已是深夜了.当晚,我坐上东去的火车,回家过年.因为是大年初一的深夜,偌大个车厢,只坐了两三个人.我问身边一位乘客,他为什么这样晚才回家?他回答:我是专门坐火车来郑州看<<朝阳沟>>的.
    说起<<朝阳沟>>的影响,我还听说这么一件事:对越自卫反击战时,一位小战士牺牲前,在弥留之际,首长问他有什么要求,他轻声说:"让我再听听<<朝阳沟>>就心满意足了.''可见该剧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.
    诸位校友,先聊到这里吧.改日再会.